兩岸媒體記者體驗為琉璃瓦當素坯上釉。
在北京永定河西岸,坐落著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內有一座始建于1263年的皇家琉璃窯廠。700多年來,這里生產的琉璃制品廣泛使用在故宮、天壇、頤和園等皇家建筑中,為古都裝點了色彩。經過保護性改造升級,如今這里已成為集非遺傳承、文化體驗、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著八方來客。
近日,來自海峽兩岸的10余名媒體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琉璃渠村的京臺基層交流基地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參觀了琉璃博物館、隧道窯藝術中心、非遺傳承工作室等,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制技藝的發展歷程、傳承保護及開發利用等情況,聆聽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感受琉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
“琉璃在古代與金銀、玉翠、陶瓷、青銅并稱五大名器,其制作需經過10多道繁復工序,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琉璃文化學者肖永旺介紹,精美的琉璃構件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其造型、紋飾等更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正是琉璃的魅力所在。
走進琉璃博物館內,用琉璃瓦擺出的故宮三大殿屋脊造型懸掛半空,明代花板、清朝脊獸等琉璃構件煥發著琉光璃彩。在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傳統拱券式倒焰窯內,一坯坯瓦件成排碼放,還原了燒窯前古法裝窯的流程。除傳統古窯外,園區還保留了一口釉燒隧道窯并以燈光裝飾,通過藝術展覽的方式展現琉璃燒制工藝,吸引兩岸媒體記者駐足欣賞。
在師傅的指導下,兩岸媒體記者還來到非遺傳承工作室,親手調配釉色、精心繪制,體驗為琉璃瓦當素坯上釉的工序。有臺灣媒體記者表示,自己設計了一件鳳紋琉璃瓦當,雖然只用到黃、綠兩種色彩,但卻需要極致的耐心和細膩的手法,期待將燒制后的琉璃成品送給家人。
本次活動中,兩岸媒體記者還參觀了潭柘寺,站在古銀杏前感受千年古剎的獨特魅力;到訪戒臺寺,身處松濤聲中聆聽跨越千年的自然與人文對話。在感受京西古韻的同時,兩岸媒體記者還打卡位于門頭溝潭柘寺鎮的檀谷商圈,了解當地文旅創新融合發展的新成果。
從米其林餐廳到親水娛樂,從萌寵社交到文化沙龍,檀谷商圈“自然+商業+文化”的“微度假”模式吸引不少消費者的青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不僅有可以邊看電影邊吃火鍋的“三克映畫”影院餐廳等創意潮店,還設有彩虹滑梯等適合親子活動的娛樂設施,為市民和游客購物消費提供豐富選擇。
該商圈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更多市民在周末短暫告別城市喧囂,來到檀谷打卡游玩,感受京西山與水的愜意。(金 晨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
金 晨文/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年10月11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