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北京,這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華麗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以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抓手,開啟了綠色發展的新征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值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結合近年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推出系列宣傳,展現“兩山”理念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綠色新畫卷。
近年來,門頭溝區持續深入推進“兩山”基地建設,不斷挖掘“兩山”轉化特色路徑與長效機制,探索推進“兩山”轉化創新實踐,“兩山”建設成效持續向好。先后獲得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實現從“千年煤城”到“森林城市”的綠色轉型,積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綠色引領,打造京西生態新山城
門頭溝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始終堅持“生態立區”發展戰略,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2025年PM2.5累計濃度為28.6微克/立方米,較2019年下降20.56%;地表水市級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6年達到市級考核要求;助力“引黃濟永”補水工程常態化,地下水位連續6年回升。地區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穩中向好,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連續5年保持優的水平。
作為生態涵養區,門頭溝生態資源豐富,自然稟賦優越,持續開展全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全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非損傷聯合實驗室,系統實施百花山葡萄等瀕危物種拯救工程,探索搭建智慧監測網絡,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能力,在COP16大會上成功入選“自然城市”平臺,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構建生態文明新范式,探索建立以GEP為導向的生態立區戰略統籌推進機制,明確“一鎮(街)一策”生態系統提質增效空間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策略方向,充分激發基層內生動力,努力形成“GDP和GEP同部署、雙增長,生態投入和生態富民同發力、兩保障”的工作格局。
綠色動能,聚力專精特新“京西智谷”
門頭溝區深度推進地區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將千年煤城變為森林城市,探索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型發展路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閉了區屬全部270多家鄉鎮煤礦,500多家非煤礦山、砂石廠。聚焦“綠色動能”培育,成功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型跨越。如今,1000余公頃的廢棄礦山和裸露巖壁經過系統修復,已恢復綠樹成蔭、果樹成行的蔥蘢景象,全區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39%提高到目前的48.26%,林草覆蓋比達到全市最高的93.9%,昔日的礦山實現“綠色蝶變”,重煥勃勃生機。
好環境引來金鳳凰,綠美底色的環境優勢轉化為綠色動能的產業蛻變。這里建成全市最大500P國產自主可控算力集群,落地北京算法登記服務中心和北數所數據資產服務中心。掛牌中關村(門頭溝)心血管創新藥械產業園,成為全市7個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區之一,成功舉辦中國心臟大會創新與轉化論壇,打響“中國心谷”品牌。2024年新增“三大產業”重點企業142家,專精特新企業增至187家(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0家),專精特新企業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5.6%,形成“智能算力—算法研發—場景應用—產業孵化”全鏈條發展格局。
京西智谷:先行先試打造AI產業高地
曾以“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三大傳統產業為主的門頭溝,已然蛻變為專精特新產業匯聚的高質量發展聚集地,昔日的“礦山”經濟已經蝶變為高精尖的“智慧”經濟。
永定河畔:生態廊道 文化紐帶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北京三大文化帶之一,這條璀璨的項鏈將自然和文化之美巧妙融合,不僅擁有京西山水的“高顏值”,還承載著京西文化的“高內涵”。
在生態治理的基礎上,門頭溝區充分利用永定河文化帶的獨特優勢,以109國道沿線和永定河文化帶為紐帶,構建“山、水、村、驛”四類景觀系統,精心打造18大山水人文場景和78個特色景觀節點,推動山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緊抓入選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契機,不斷提升文旅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能力,圍繞區域內獨特、鮮明和知名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小而精”的特色農業資源,拓寬多種休閑業態,聚集休閑農業精品線路、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業園區和鄉村民宿等資源要素,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發展新動能。
持續推動民宿集群發展,精品民宿達139家,覆蓋66個村,盤活閑置農宅437處,其中“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入選北京市農民增收典型案例。舉辦首屆北京虛擬體育運動會、環門頭溝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賽事活動,潭王路、妙峰山路入選2024年“中國騎行地圖”;持續做優“檀谷商圈”新質消費載體,潭柘休閑旅游度假區入選北京市第二批旅游度假區,百花山獲評全市首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探索農產品加工“共享工廠”模式,突破性取得香椿、杏仁等農產品SC認證,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零突破。新增五星級、四星級休閑農業園區各1個。5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連續三年實現“消薄”。
門頭溝區持續深化“兩山”基地建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完善,生態建設與綠色發展協同共進,文旅融合產業蓬勃發展,綠色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未來門頭溝區將進一步聚焦美麗北京先行區建設,切實提升生態系統質量,釋放生態資源優勢,持續鞏固“兩山”轉化成效,為首都生態涵養區發展貢獻“門頭溝經驗”。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2025年8月26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