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人工智能(AI)或許還是一個概念,如今卻已不經意間融入現實生活。從概念到應用,需要多方合力。
不久前,門頭溝區對外發布設立了5000萬元的創新應用引導基金,推動“人工智能+政務服務”大模型應用場景落地。
昨天(1月1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門頭溝區了解到,僅半個月時間,就有數十家企業準備“揭榜”,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司法、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2025年,門頭溝區將持續圍繞數據、模型、算力加速布局,擴大全棧國產自主可控算力集群,開發垂類大模型,打造“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
首批15個應用場景榜單發布
政府部門在政府服務中有不可計數的需求難題等待破解,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企業在研發生產中有源源不竭的創意,能夠降低重復性勞動,解決實際問題。但兩者之間缺乏橋梁,匹配度還不夠,實際應用場景還有待突破。
如何將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與現實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門頭溝區結合政務工作實際,于去年12月30日發布了“人工智能+政務服務”創新應用引導基金和首批應用場景榜單。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15個場景均是區屬委辦局根據實際需求提出的。比如,區政府需要掌握政務重要事項的進展情況,就提出了設置AI督導助手的需求,需要大模型能幫助政府實現重要事項的督辦以及重大項目的跟蹤管理。區司法局希望通過構建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型,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案卷制作標準及行政執法自由裁量基準,對執法案卷進行線上的程序性和實體性審查,實現案卷評查成績單、問題反饋和統計分析等功能,借此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可以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區教委則是根據日常教育政策問詢基數大的情況,提出了大模型建設需求。“我們希望以AI客服的形式為家長提供涵蓋入學、升學、轉學等各個環節的詳盡政策解讀。同時,平臺還能緊跟教育熱點話題,組織專業力量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為用戶提供有見地、有價值的觀點。”門頭溝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區教委主任曹彥彥介紹,區教委的需求已經提交上去,正在等待企業接單。
由于需求明晰,容易匹配,方便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揭榜”。門頭溝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李紀琛介紹,盡管距離首期榜單發布僅有半個多月,已經有數十家企業對接需求,表達出項目合作的強烈意愿。
“拋金引鳳”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為何要設置“引導”基金?李紀琛表示,主要的目的是“拋金引鳳”,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李紀琛介紹,創新應用引導基金共計5000萬元,旨在通過加強政府信息化建設及統籌,引導區內政府部門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城管、文旅、金融、司法等重點場景應用,鼓勵企業相應揭榜掛帥,并進一步促進門頭溝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大模型實際應用場景落地。
為何選擇“政務+”場景落地?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門頭溝區基于中關村科技園區門頭溝園(京西智谷)的技術優勢,已經有了前期嘗試,推出了一批試點項目。去年6月,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與北京市氣象局聯合發布北京氣象AI人“靈西”,長相甜美的“靈西”能精準地播報天氣預報,并提供氣象科普服務。同年,區檢察院在京西智谷成立“檢察會客室”,同時創新打造“AI數字檢察官”和“智檢速答”AI法律咨詢小程序,依托人工智能交互技術,為企業提供高效精準的法律法規查詢、風險防控提示服務。
“可以說,‘人工智能+政務服務’創新應用場景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示范效應。之前發布過的15個場景只是一個開始,后續門頭溝區會發布更多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政務服務’的全面覆蓋,企業也可以提出產品和技術端的供應能力,提出新的場景解決方案。”門頭溝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看,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支持區屬各部門在政務服務、城市管理、司法、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創新發展的項目可以申請引導基金支持。
5000萬元資金分配到具體某一個項目中,可能資金并不是很多,那么如何“引導”市場投入資金到人工智能產業中來呢?門頭溝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可以先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領域,如醫療、交通、教育等,利用引導基金開展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通過展示人工智能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效果和價值,“拋金引鳳”吸引相關行業企業加大對門頭溝區人工智能產業的投入,進一步加速釋放門頭溝區人工智能產業聚集能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已成聚集之勢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在門頭溝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門頭溝區陸續出臺《門頭溝區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門頭溝區關于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門頭溝區發布全市首個人工智能算法領域專門人才政策《關于實施算法人才集聚行動打造“京西智谷”的若干支持措施》,同步啟動“智谷計劃”人才創業發展基金,支持約100個創新團隊和項目,基金規模約5000萬元,并評定“京西聚智計劃”算法類領軍人才、卓越和青年人才9人。
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與北京市教委共建全市首個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與基地,舉辦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人才論壇,啟動創客研修營、昇騰AI創新大賽等項目,發布涵蓋15項特色服務的京西人才“永定卡”。2024年,開展昇騰創新大賽進校園20家,舉辦活動50余場,覆蓋人數1000余人,吸引包括人大、北航等20余所高校來園區參觀,與清華、北大、中科院自動化所、北工大等30家高校、科研機構深度開展合作。
伴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朋友圈”擴大,一系列運載實體相繼建成投用。京西智谷——北京聯通自主創新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點亮,全國首個算法登記服務中心實體運營,北京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實驗室成立,“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公共服務平臺”發布,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揭牌……
此外,中關村科技園區門頭溝園與中國聯通、北京中發展智源人工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建成500P全市最大國產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由于園區位于門頭溝區南部新城,北有阜石路、南臨蓮石路,長安街西延線,地理位置優越,再加上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吸引了人工智能企業相繼加入。截至目前,已鏈接700余家企業,累計入駐人工智能企業220余家。
已建成國產自主可控算力集群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產業相關的企業和機構入駐,園區也在不斷地擴容。目前,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園一期項目整體進展順利,樓體外立面及玻璃幕墻基本完工,已進入內部裝修裝飾階段,計劃2025年上半年開園,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同時,園區完成京西智谷500P算力基礎設施樓宇加固項目,為后續算力池擴大做好空間儲備;協調推進辛稱110KV變電站動工建設;完成三期電力增容項目,已于去年6月底正式發電,保障后續京西智谷區域的電力負荷和韌性。
目前,園區與中國聯通、京能集團、滴普科技、首都在線簽約北京市首個自主創新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提供全面自主可控、開源開放、安全高效的算力;獲得科技部全國首發、華北地區唯一的“國智牌照”,北京市經信局“算力伙伴”等稱號。
“京西智谷”智算中心已具備自主可控智算中心建設、運營能力,建成國產自主可控算力集群500P,適配并提供ChatGLM-6B、華為開源盤古等多個開源大模型以及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多個領域主流開源模型。異構算力集群方面,液冷機房已加固具備1000P算力建設條件,風冷方面已建成400個16Kw機柜滿足2000P算力能力,力爭實現E級算力集群。
高質量打造“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
隨著算法、大模型等領域的迅速發展,為音視頻產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算法為音視頻優化處理、視頻智能分析與理解以及個性化推薦提供支撐;日益發展的大模型行業,如文生大模型,能夠提升內容創作效率與質量。可以說,算法、大模型與音視頻產業相互促進、深度融合,共同推動著音視頻產業的發展與變革。
去年5月,京西智谷智能數字人運營基地在門頭溝區正式啟動。基地位于京西智谷科技園內,占地面積50余平方米,包括攝影棚、操作間、錄音室等多個配套設施空間,是門頭溝區唯一的數字人全鏈條智慧拍攝空間。數字人運營基地為音視頻制作提供了保障。同年8月,華為全國首家計算視聽創新中心在門頭溝揭牌,將持續吸引和聚集數字視聽、音視頻內容制作等新產業、新業態落地。
門頭溝區將立足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打造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政策高地、可信空間和數據工場定位,堅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的原則,進一步探索與實踐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的先行示范,促進北京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實驗室的搭建和有效運作,深化數據應用與產業發展,加強數據治理與安全保障,加快匯聚高質量數據資源、培育數據服務產業、數據要素市場,構建更加完善的數據生態體系,努力形成數據要素企業聚集的京西高地。
中關村科技園區門頭溝園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門頭溝區將持續圍繞數據、模型、算力加速布局,擴大全棧國產自主可控算力集群,部署在地化推理算力,開發垂類大模型,依托算法登記服務中心和數據資產服務中心,借力央視數據資源,加快打造“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探索數據資產價值實現路徑。
同時,打通計算視聽產業“最后一公里”,深化布局,推動人工智能與超高清視聽產業融合發展,以“央視界”項目為牽引,加速文生視頻模型、內容審核模型、AI人等視聽領域成果商業化應用。持續圍繞場景開放,創新氣象、教育、檢法、檔案、應急、交通、政務等多個大模型標桿應用場景。
此外,在政策規劃方面,將完善超高清(計算視聽)產業相關政策,持續做好“破局出圈”,做活、做新、做亮招商引資。
《北京青年報》2025年1月16日相關報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洋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付丁
2025年1月16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