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門頭溝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展廳。 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
從“烏金遍地下”到“智韻滿山川”,門頭溝區從千年煤城華麗轉身,變身算力“黑土地”。當下,在門頭溝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服務器集群正在發揮強大“腦力”,以每秒4萬萬億次的計算速度(400P算力)運轉。這大約相當于4萬臺高性能電腦的算力集合。
這種強大的普惠算力,滋養著數十個人工智能大模型茁壯成長,最終將惠及大眾。“視語坤川”通用視覺大模型就是其中之一。在它的加持下,無人駕駛路面病害檢測車只需在路上跑一趟,就能精準鎖定路面開裂、沉降等病害。這項技術計劃在109國道投入使用。
這里的算力價格便宜量又足
本市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產業高地,大模型創新團隊數量居全國首位。而稱得上大模型的產品,參數量通常在70億以上。“面對海量的數據處理需求,強大的算力保障是一切的前提。”羽人科技落戶在門頭溝區,作為首席執行官的丁力直言,最看重的就是智算中心提供的算力。
羽人科技要給不同行業開發垂直細分領域的大模型產品,不同的行業需要量身定制。“每個產品都必須圍繞行業特點重新訓練。對人工智能創業公司而言,沒算力,幾乎開展不了業務。”丁力說,市場上可供選擇的芯片有限。標準化云平臺單張芯片每小時價格幾十元,從零訓練大模型的成本動輒超過100萬元;價格較低的芯片,算力又不能保證持續供給。若要自建算力平臺,所需投資達上億元,對初創企業而言幾乎算得上天價。
在智算中心,“價格便宜量又足”的算力找到了。“這里的算力成本只有市場價格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丁力說,在這里發展,不僅節約成本,還能促進大模型數據質量提升。“產品的迭代周期加快了,可以更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
一個良性且“劃算”的生態環境正在智算中心完善:越建越大的普惠算力平臺,就像一片肥沃的“黑土地”,能吸引并孕育出更多性能優良的大模型產品。
“算”出1000項規模化應用
看不到的算力,潛移默化地便利著我們的生活。
基于智算中心產出的行業專屬大模型應用到補充醫療保險報銷后,拿著厚厚一摞票據找經紀人核對報銷款項的流程,被簡化為拍照上傳系統就能完成理賠。江泰保險信息與電子商務技術部總經理張小劍介紹,新系統上線僅半年,處理了8.4萬張單證,錄入效率提升70%。保險案件理賠也接入了語言大模型,上線1個多月來,相關信息的統計準確率達90%,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
在智算中心的算力支持下,智譜大模型愈發“聰明”,在文旅、工業制造、人力資源等領域實現了超過1000項規模化應用。可以預見的是,“人工智能+”將為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帶來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揮出乘數效應。
為加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門頭溝區開放了政務服務、應急指揮、智慧文旅、智慧交通等7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讓大模型從云端走進現實,推動城市治理的轉型升級。
算力“黑土地”今年升級
在智算中心,處處都透著精打細算。憑借機柜設計的高度集成,作為全國最大的面向企業提供普惠算力的平臺,該中心占地面積僅50平方米,相當于傳統互聯網數據中心的百分之一。
小體量,擁有大實力——智算中心已支撐70余家企業孵化基礎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應用模型。算力“黑土地”還將繼續升級,預計5000P算力將在今年年底落地。算力集群的規模效應,勢必推動大模型產品能力的指數級躍升。
“人工智能是‘領頭雁’型的技術,它能帶來生產力的根本性變革,與各行業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余穎豐說,就像工業時代需要電力的支撐,人工智能時代,算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算力平臺將幫助開發者更便捷地將各類開源人工智能平臺,部署到行業實踐中去。廣袤的應用場景還將推動國產算力形成生態閉環,賦能千行百業。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劉蘇雅 流程編輯:u060
2024年4月3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