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耿偉)在北京精雕科技集團的研發車間里,集團總裁助理徐萍正在和檢測人員查看一臺數控機床的運行情況。從精雕科技入駐石龍經濟開發區之后,徐萍就一直在這里工作,經歷了企業和園區的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回想起剛來園區的情景,徐萍說那時的石龍經濟開發區與現在真是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當初剛入駐園區的時候,最大的感覺就是道路坑坑洼洼的,到處都是土,人氣也不旺,整個開發區就沒有多少人,只是一些空廠房。現在呢,也有高樓大廈了,交通也特別的便捷,生態環境也是特別好,藍天白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徐萍回憶說。
現在的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前身為石龍經濟開發區。1992年剛剛建立的時候,由于產業定位不清晰,入駐門檻低,主要以生產制造業為主,企業廠房也都是平房,園區道路坑洼不平,基礎設施也很落后。如何讓開發區煥發活力,成為區委、區政府和該園區管委會一直以來著力解決的問題。
2012年,該園區迎來了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石龍經濟開發區正式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園區開始由工業生產向科技創新方向發展,按照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園區內的部分企業相繼關閉、外遷生產環節,大批破舊的車間工廠被拆掉,騰出來的“黃金地”全部用于總部樓宇和中小企業孵化中心的建設。利得衡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發展總部經濟的企業,屹立于園區內的利得衡大廈,外形靚麗,功能齊備,建成后已吸引了30多家企業入駐,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也讓利得衡公司有了更好的發展前景。在大廈九樓辦公的公司行政辦主任馮立文是利得衡公司的老員工,談起公司的這次轉型,馮立文頗有感觸。
馮立文說道:“大廈的建立,一方面提升了企業形象,有利于企業多拿訂單,搬遷之前,我們的企業產值基本上是兩個億左右,到目前為止已經實現了五個億的產值。另外一方面呢、大廈可以進行招商,招入高端的節能環保企業,形成了環保集聚,而我們也能收取一定的租金,可以提高企業的收益。”
如果說2012年的總部經濟讓園區實現了華麗轉身,那2015年的產業重新定位讓園區實現了質的飛躍。該園區管委會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統籌規劃管理門城地區南部產業空間,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著力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門頭溝區的承載區,積極探索非公黨建引領“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以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作為全區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先后出臺“門創30條”和“高精尖19條”產業培育政策,著力打造京西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創新創業新熱土。一時間,遨博科技、紫晶立方、七芯中創、中聯科訊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2014年時,園區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為86家,而今年4月,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68家,高新企業總收入也從2014年的103.9億,增長到219億。在利得衡大廈南側的德山大廈,就是園區發展的一個縮影,曾經一個從事機械設備租賃、普通貨運、硅膠制品生產,年產值不足千萬的小企業,如今已成為吸引61家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入駐企業估值達18億的產業孵化器。
德山大廈負責人介紹,2015年“門創30條”的發布,還有2018年的“高精尖19條”的發布,這兩個產業政策,大大提升園區的招商,吸引“高精尖”的企業落地。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曾經破舊不堪、交通不便的開發區如今高樓林立,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設施完善,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創新創業氛圍濃厚。40年彈指一揮間,該園區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當自主創新的驅動力助推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飛躍向前時,這里未來更值得人們期待,園區也在新時代走上了新征程。
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