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北京市門頭溝區全域旅游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5-2028年)》公開征集意見的公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 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和北京市《關于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若干措施》的工作要求,緊抓“兩園一河”京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建設、“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建設以及京張體育文化帶建設等重大機遇,扎實推進《門頭溝區文化旅游災后重建專項規劃》重點任務與重大項目的落實工作,門頭溝區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了《北京市門頭溝區全域旅游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5-2028年)》,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社會各界提出意見建議。
公開征集意見時間為:2025年7月8日至7月14日
意見反饋渠道如下:
1.電子郵箱:fgwcyk@bjmtg.gov.cn
2.通訊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新橋南大街甲28號(請在信封上注明“意見征集”字樣)
3.電話:010-69857084
4.傳真:010-69842187
5.登錄門頭溝區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bjmtg.gov.cn);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beijing.gov.cn),在“政民互動”版塊下的“政策性文件意見征集”專欄中提出意見。
附件1:《北京市門頭溝區全域旅游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5-2028年)(征求意見稿)》
北京市門頭溝區全域旅游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5—2028年)(報審稿)
門頭溝區作為離北京城六區最近的生態涵養區,是首都重要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地和北京城市文化源頭,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環境部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殊譽。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 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和北京市《關于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若干措施》的工作要求,緊抓“兩園一河”京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建設、“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建設以及京張體育文化帶建設等重大機遇,扎實推進《門頭溝區文化旅游災后重建專項規劃》重點任務與重大項目的落實工作,為門頭溝區文化旅游重點項目申報提供全面、清晰、可落地的思路指引,推動門頭溝區文化旅游產業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助力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國際山地運動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選地,特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及全國旅游發展大會精神,北京市旅游發展大會《實施意見》,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的重要講話精神及北京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立足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和“兩山”理念,緊抓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和消費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以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為抓手,促進門頭溝區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全域旅游全面提質升級,推動落實首都西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京西特色歷史文化旅游休閑區功能定位,深化“三地”品牌建設,著力提升門頭溝文旅發展“四力”,助力北京市打造旅游強國建設先行區。
二、工作目標
到2028年,新增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北京市旅游度假區各1處,新增國家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1處,國家A級景區總數達到22處及以上,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總數達到24個以上,國家級、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達到150項以上,培育一批京津冀知名文化旅游活動IP,打響“門頭溝小院”品牌,全區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突破500萬人次,旅游業總花費增長至60億元,年均增速10%,帶動區域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文化和旅游業對全區經濟社會貢獻率增強,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將門頭溝區建設成為京西文化旅游核心增長極。
三、重點任務
(一)文旅空間布局優化行動
1.構建“一岸兩帶兩環”文旅發展格局
“一岸”,就是抓住“兩園一河”聯動發展契機,推動門頭溝區所在的永定河右岸地區打造新的水岸經濟聚集區;“兩帶”,就是以京蔚高速、109國道“一快一慢”兩個線性要素為紐帶,串聯整合周邊文旅資源,打造兩大線性文旅產業發展帶;“兩環”,就是妙峰山鎮自身形成一個旅游環線,同時著力打造從潭柘寺鎮經潭王路到王平鎮、再從韭園村到水峪嘴村的旅游環線。
2.建設三大文旅集散中心
緊密結合全區文旅產業發展格局,分別在潭柘寺地區、齋堂地區以及月季洲-永定樓-琉璃渠三角地區,打造集住宿、餐飲、購物、展演、休閑、旅游咨詢、停車換乘等功能的綜合型一站式旅游服務中心,滿足周邊乃至京津冀游客的換乘及集散需求。
3.打造“兩超四強”文旅目的地
“兩超”即將“兩寺一峰”潭戒景區和京西古道最具潛力的優質旅游資源,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四強”即將百靈、爨柏、妙峰山、南石洋四個具備地區影響力的旅游資源,打造成輻射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的區域性旅游目的地。
(二)四大文旅引擎塑強行動
4.做精做優潭戒景區,創建國家級潭柘休閑旅游度假區
高標準提升潭戒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升級潭柘寺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標識系統,開展智慧景區、市政設施保障工程建設;修復重建八奇洞景區基礎設施,補齊提升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實施定都閣景區基礎設施修復提升工程,改造升級觀景臺、觀光換乘站、登山步道、麻潭古道等設施,新建導覽標識系統,加快推動景區恢復運營;實施天門山景區基礎設施修復提升工程,推動升級至國家級3A景區,實現屬地全部景區等級化。實施交通道路工程,硬化拓寬內部聯絡線車行道路,建設以潭柘寺個性化旅游巴士線路為代表的慢行游覽接駁體系;加強平原西路、潭王路舊線等道路整改提升及環境整治,提升旅游承載力。
豐富優化潭戒景區文旅消費業態。保護性修繕潭柘寺、戒臺寺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筑,煥新文化景觀整體風貌。加大潭柘寺景區“吃住行游購娛”業態布局,建設趙家臺高端度假項目、潭柘寺鎮區文化商業綜合體、潭柘公園,推動桑峪景區村,平原村、草甸水、南辛房村有機更新及旅游業態升級,補齊完善休閑民宿、運動休閑、生態休閑、文化休閑等核心功能。推動戒臺寺景區按照國家5A級標準統一改造升級,建設戒臺珍寶館、花神廟會、牡丹頤苑等重點項目,豐富文化體驗、游客休憩、文創產品零售等消費業態。整合利用潭柘寺、戒臺寺歷史文脈及空間載體資源,布局正念瑜伽、冥想禪修、禮佛研學等業態,導入“祈福經濟”消費場景。統籌鎮域文體商旅等各類資源,打造以“紅色”旅游等為代表的研學游路線,豐富屬地旅游類型和業態。
統籌提升潭戒景區綜合服務能力。建設以潭戒景區集散中心為一級,潭柘寺、戒臺寺、定都峰、天門山為二級,周邊景點及村莊等節點為三級的“三級游客服務中心”體系,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在游客服務中心設置集中停車場,各景點及重點建設項目配套停車位擴大景區停車供給,增設生態停車場,提升游客接待與服務能力。
5.做強長城文化名片,打造“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
打造“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加快“京畿長城”旅游功能帶建設。依托雁翅鎮、清水鎮與齋堂鎮古長城遺址,打造“京畿長城”風景帶西部起點。實施雁翅鎮、清水鎮與齋堂鎮長城保護修繕工程,補齊完善長城沿線配套基礎設施,重點建設南雁路、雙大路兩條標志性風景道,沿途配建長城驛站、標牌導覽等配套設施,統一建設“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標識系統;推進黃草梁長城沿線景觀提升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增加標識系統和解說標識。推進景區修復提升工程,實施爨柏景區管理中心、景觀道路、文化紀念館等更新改造,推進雙龍峽景區、靈水景區、馬欄旅游景區、法城村等景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修復重建。開展長城沿線微循環道路改造工程,建設齋幽路(S211)與軍靈路(Y702)連接線、齋馬路與火村路(Y704)連接線。統籌提升長城旅游集散功能,構建以“綜合集散中心-街鎮游客服務中心-旅游驛站”為支撐的三級游客接待體系。
加強“京畿長城”風景道活化利用。按照“長遠謀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優先推動齋堂片區重點功能提升與活化利用,打造以郊野、徒步、山地戶外運動為特色的長城旅游目的地。建設黃草梁郊野徒步公園,營造長城主題的戶外游覽體驗。挖掘黃草梁長城的歷史文脈及道路遺跡,策劃形成主題戶外游覽徒步線路,沿線設置長城遺址打卡、山野親子探險樂園、文化和旅游創意商品零售、便民休閑驛站等商業設施。重點建設沿河城游客中心,規劃配建長城文化主題酒店、長城宿集等住宿配套設施,開發長城腳下特色餐飲品牌、打造長城文化特色餐飲街區。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重點圍繞白虎頭、牛戰、林字臺等村落“一村一品”農特產品,積極布局集農產品深加工、農事體驗、觀光游覽、科普研學、餐飲住宿等于一體的休閑農業文旅,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謀劃推進雁翅鎮、清水鎮“京畿長城”重點片區活化利用工程。
提升長城文化品牌影響力。打造沿河城長城文化體驗谷,建設沿河城實景演繹劇場,借助新興互動技術和新型演藝方式,策劃推出“長城主題”的沉浸式戲劇、歌舞雜技、特效燈光秀等演藝劇目。建設長城研學大講堂,設置科普講座、文化策展、互動觀影等業態。建設爨柏古村落群,梳理并挖掘爨底下村、沿河城村、馬欄村、靈水村的歷史文化內涵,策劃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主題,圍繞其布局科普研學、親子互動、休閑娛樂等體驗類消費場景,推進傳統村落“文化+”轉型,擦亮京西鄉村度假品牌。
6.做優京西古道名片,打造國家級戶外徒步目的地
高標準推進京西古道的全線恢復提升。全面推動門頭溝區內京西古道及沿線修復提升,重點圍繞西山大道、齋堂川古道、千軍臺古道、玉河古道、三家店至王平段古道和百花山古道等段落,修復提升損毀道路、市政管線、標識標牌、照明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登山步道、護欄、徒步標識、游客休憩、生態衛生間等公共設施,提升戶外徒步體驗。開展微循環道路改造實施工程,建設南雁路(S219)與高芹路(G234)連接線、付馬路與沿向路(X008)連接線?!耙渣c帶面”串聯京西地區古道擴容提質?;謴屯5韰^、豐臺區、石景山區、房山區京西古道的連接線路,以西山大道、“三潭”古道為建設抓手,逐步完善北京市內京西古道的全域布局。推動京西古道全線貫通。強化與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等國內外省市的連接提升,將京西古道打造成為彰顯歷史文脈的國家級徒步線路,推進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加速推進古道沿線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依托京西古道重點段落,深入挖掘并拓展商旅文化、元曲演藝、非遺傳承、祈福禮佛、紅色文化等特色消費場景。構建文化場館、實景演藝、數字化互動體驗等業態,塑造“古道西風瘦馬”與古河古村相融合的獨特體驗。全面打造馬致遠景區,推動其成為全國知名的元曲文化教育傳承基地。構建京西非遺文化傳習所,建設非遺文化對外交往平臺。充實妙峰山廟會展演內容,再現祈福禮佛的繁華景象。建設爨底下村紅色紀念館改造、馬欄紅色文化傳承互動體驗場館群建設等項目,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互動性與體驗性。
釋放京西古道名片效應。做優京西古道品牌影響力,借助小紅書、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策劃并推出高質量的圖文與視頻內容,以高頻次的推廣發布,提高京西古道的關注度。推出以京西古道為主題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創意商品,憑借古道標志性場景,打造從文化創意周邊衍生產品到咖啡茶飲等個性化旅游創意商品,進一步挖掘文旅消費潛力。
7.緊抓“兩園一河”契機,構建旅游功能完善的精品城市
豐富城市旅游功能與業態。實施永定河右岸水系及景觀提升工程,推進永定樓濕地、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綠道(門頭溝段)、“六水聯通”工程等項目建設,提升城市水岸生態空間品質。緊緊抓住國際月季大會舉辦的契機,推進中糧龍泉山莊的環境提升與氛圍營造工作,建設京西月季洲,完善會議會展設施布局。統籌布局門頭溝新城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滑石道村體育公園、小輪車主題公園、城市口袋公園等項目。積極推動花園城市建設,打造一批以市花月季為主題的花園社區、花園街道、花園商圈,并啟動“北京花園村莊”試點建設工作。推動定都閣景村融合發展與提升,打造主題光影秀、互動演藝、節慶儀式等夜經濟場景,豐富夜間游覽體驗。深入開展產城融合建設,實施中關村門頭溝園區景觀環境和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加速補齊園區服務配套建設短板;積極規劃推進“七平方”城市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更好地支撐產業發展和城市治理。
豐富數字文旅體驗場景。圍繞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8K”超高清示范園項目,延伸拓展“粉絲經濟”消費場景,布局超高清示范園五星級酒店、高品質商業綜合體等項目,不斷完善“吃住行游購娛”配套設施。依托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園項目,打造“AI+研學”“AI+數字視聽”“AI+虛擬現實”等文旅業態,服務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科普展示與互動體驗;構建“AI+虛擬體育”新場景,策劃推出虛擬騎行、數字高爾夫、虛擬山地徒步等新興運動,構建全民參與互動的“未來場景”。
優化城市交通組織聯通。優化門頭溝新城公共交通組織,加快融入中心城區。以道路聯通為突破口,著力優化公共交通組織,強化市區間公共交通、區內微循環、換乘接駁等優化提升,積極爭取地鐵1號線、6號線西延工程和京門鐵路改造恢復工程,推動門頭溝區公共交通出行更快捷、更方便、更舒適,提升門頭溝新城與中心城區融合力度。
(三)基礎設施提升行動
8.構建“快進慢游、藍綠交織”的全域交通體系
完善“快進”沿線配套設施。圍繞109國道、108國道、京蔚高速,沿線布局一批微循環道路、旅游驛站、觀景平臺、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加大布局集中式停車場、低生態影響停車區、停車樓等設施供給,實施景區解說詞提升工程,提升地區旅游吸引力和舒適度。
升級“慢游”線路出行體驗。利用原有21.3公里門大鐵路運煤專線(門王段),按照“一車一主題,一站一特色”思路,打造集豪華住宿、高端餐廳、音樂酒吧、會議會客、產品展銷等業態于一體的礦業遺跡體驗線路;聯合知名建筑設計機構,建設具備建筑標簽、文化標簽、景觀標簽的網紅打卡站點,推動門王線建成京津冀知名文旅鐵路專線。完善門頭溝騎行線路體系,建設岢蘿坨-戒臺寺-潭王路、定都閣、妙峰山、靈山、雙大路等騎行線路,補齊彩色路面、騎行道劃線、標識標牌、智慧路牌等配套設施,打造“騎行友好”門頭溝品牌,推進王平鎮、妙峰山鎮騎行小鎮建設。
營造“藍綠交織”的慢行游覽體驗。建設西山永定河綠道游徑,打造兩側綠化景觀,補齊休憩場地、驛站、衛生間、導覽設施、安全設施、水電工程等配套設施。
9.提升全域旅游承載能力
建設三大文旅集散中心。緊密結合全區文旅產業發展格局,分別在潭柘寺地區、齋堂地區以及月季洲-永定樓-琉璃渠三角地區,打造集住宿、餐飲、購物、展演、休閑、旅游咨詢、停車換乘等功能的綜合型一站式旅游服務中心,滿足周邊乃至京津冀游客的換乘及集散需求。
補齊完善街鎮級旅游集散功能。在靠近109國道、京蔚高速、108國道等主干道及旅游配套相對完善區域,布局打造集餐飲、購物、旅游。咨詢、停車換乘等功能的旅游中轉中心,滿足街鎮內游客的乘車中轉和信息咨詢需求,逐步完善旅游集散體系。
10.健全旅游應急保障功能
推進“平急兩用”文化旅游場所和設施建設。推進防災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建設門頭溝新城和齋堂鎮兩大“平急兩用”集中承載綜合體,平時作為旅游接待服務基地、防災減災宣傳窗口,急時滿足應急隔離、臨時安置、物資保障等功能。布局“平急兩用”設施,在鄉村休閑綜合體、新型鄉村社區、酒店等設置應急避難、應急物資供應、應急醫療等功能。
完善現代化應急救援系統。建設指揮調度中心和系統調度大屏,構建應急救援支撐平臺、應急救援會商系統、信息服務保障軟件平臺、信息服務保障數據系統、電子邊界高清監控攝像機及附屬設施、視頻智能聯動系統軟件等支撐系統。
建設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以落坡嶺社區科普教育基地為建設試點,打造集防災減災知識科普教育、抗洪救災資料珍藏、愛國主義教育的交往展示窗口。
11.加強信息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通信網絡覆蓋。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統籌5G基站布局,推進5G網絡在A級旅游景區、景區村實現全面覆蓋,提升游客可游覽區域的網絡容量及穩定性;積極打造全光網城市,大幅提升光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和品質,提高骨干網和城域網出口帶寬和智能調度能力,實現在A級旅游景區、景區村、門頭溝小院的光纖網絡接入能力全覆蓋。
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旅游體驗。建設智慧文旅平臺,加快規范旅游基礎數據庫,實現旅游數據分析、旅游統計和涉旅決策功能,建立行業管理、產業監測、信息發布、文旅集散咨詢服務、引導標識、互動分享、數字營銷等全覆蓋的智慧應用體系;加快智慧景區建設,在潭柘景區打造“一部手機游潭柘”智慧旅游導覽系統,打通門頭溝旅游、交通線上線下資源,實現“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服務智慧化。
(四)消費場景創新行動
12.大力發展“戶外經濟”文旅業態
把發展山地運動進一步擺上文旅產業發展重要議事日程,在頂層設計、品牌賽事、產業布局、爆點打造等方面統籌用力,推動門頭溝區山地運動產業發展盡快實現實質性突破。深化“體育+”融合發展,推出“從胡同到山野”“從城市到原野”騎行品牌,持續辦好環門頭溝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事、山地徒步大會、戶外越野挑戰賽等活動,擦亮門頭溝山地戶外運動品牌。發揮百花山、妙峰山、南石洋、靈山等山地資源,完善戶外運動基礎配套設施及線路策劃,將百花云海、妙峰紅葉等標志性美景與戶外項目進行有機融合,謀劃一批徒步、騎行、路亞、攀巖、低空滑翔等戶外運動項目。打造面向不同客群的戶外運動打卡地,針對親子家庭客群,植入叢林飛躍親子樂園、山地卡丁車公園、動漫七彩露營營地等趣味互動場景;針對戶外運動挑戰愛好者,推出洞穴飛拉達、全地形競技越野車賽、低空蹦極樂園等極致探索場景。
13.提質升級“農旅經濟”融合業態
圍繞爨底下村、靈水村、琉璃渠村等20余個景區村,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原則,聯合鄉村運營機構及主理人,識別民俗文化、農耕農作、歷史古建等村落主題,延展布局“一村一主題”產業鏈,植入文化體驗、農耕研學、零售展銷、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場景,打造服務家庭親子及青年客群的鄉村深度游覽體驗,深化打造景村融合的“詩畫鄉村”,建設集聚門頭溝特色的鄉村振興典范。
14.加快布局“生態旅游”特色場景
全方位推動全域綠色生態保護。加強生態多樣性保護,推動百花山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運用,著力實施重點保護物種及棲息地保護管理提升項目,加大極小種群、重點植物及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積極推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申報,努力為加掛世界級“金字招牌”蓄力賦能。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推進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石洋大峽谷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生態建設;推進泥石流多發區、廢棄礦山等重點地區的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實施永定河山峽段綜合治理與修復工程。持續守好水生態,推進門頭溝區濕地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加快推進永定河濕地體系建設,積極打造濕地觀鳥、科普研學打卡地;持續深化“六水聯通”“百泉復涌”兩個標志性水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加快實現門城地區永定河及支流聯通循環,積極推動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積極發展門頭溝特色生態旅游。借助門頭溝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林草覆蓋率高、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等生態優勢,打造氣象科普研學基地,借助舉辦研學課程、主題論壇、攝影大賽等活動,匯聚氣象觀測愛好者群體。以百花山、靈山、妙峰山等景點景區為中心,推出星空房車營地、觀鳥研學公園等項目,策劃并推出主題旅游線路,有針對性地促使文旅消費客群聚集。依靠南石洋大峽谷、龍門澗等景區,推出峽谷燈光秀、山地冰雪節、地質研學課程等活動,彰顯嶙峋奇峽的地質特色。優化田園觀光休閑項目,以白瀑云景、百花山社等田園綜合體、精品民宿為依托,推出農業觀光、農產品采摘、農耕體驗、科普研學等親子互動業態,強化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與利用。
15.創新營造“國潮非遺”體驗場景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加速挖掘并認定一批非遺傳承人,為其提供生活補貼、工作室場地等支持,以激勵傳承人推廣和傳授技藝。構建非遺傳承基地,打造一批具備非遺工藝品展覽展示、技藝體驗、匠人講解、科普研學等功能的非遺國潮體驗及傳承保護基地,推進落實北京市非遺展示中心項目。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強化非遺商品的品牌化建設,與知名品牌聯合,推出具有門頭溝特色的跨界聯名文創產品;在品牌包裝設計、營銷推廣、線上線下零售渠道等方面予以支持,提升門頭溝非遺品牌的知名度。豐富非遺藝術傳播展演形式,針對妙峰山廟會、千軍臺幡會、洪水口打拼鍋、京西太平鼓等民俗及表演藝術,融入3D投影、VR、AR等科技元素,創新打造快閃、游園會、燈光秀、藝術劇等體驗形式,促進傳統非遺展現潮流活力。
16.培育壯大“研學經濟”新興業態
開發精品研學課程。把握研學旅游快速發展的趨勢,深入探究研學旅游市場需求與門頭溝區資源稟賦的契合點,發揮門頭溝區內古建筑藝術、古道文化、琉璃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生態科普研學、觀星研學等文化研究內容的作用,用好門頭溝區科普基地、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等經驗積累,系統地開發精品研學課程,為中小學生及高校課題團隊打造多樣化的課程內容。
構建專業講師隊伍挖掘與培育體系。開展講解能力提升工程,積極將鄉村能人、景區(場館)優秀講解員、非遺傳承人、本土文化專家等吸納進講師隊伍師資庫;深入挖掘研學旅游點位的文化內涵,引入專業研學旅游機構開展專業化培訓,編制專業講解詞指南,形成標準化講解接待流程,推動研學旅游的常態化發展。
建設綜合性研學基地。集中打造一批集住宿、就餐、教學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研學基地,命名一批“研學旅游目的地”和“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把百花山宣教中心建設成示范樣板。
(五)住宿品質升級行動
17.推動品質酒店擴優提質
建設一批城區高端商務型酒店,引進國際知名高端酒店連鎖品牌,打造服務于高端消費群體的星級酒店,提供住宿、餐飲、娛樂、健身、休閑、會議等主要功能,推動實施超高清示范園五星級酒店項目、華遠洲際假日酒店等;布局完善鄉村的經濟型酒店,打造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齊全、質素統一的便捷住宿體驗;擴大供給景點景區的高品質住宿服務設施,打造餐飲、娛樂、休閑、健身等多項配套服務功能,通過開展定期運營管理培訓,推動住宿服務品質統一化、標準化發展,建設潭柘寺度假酒店、齋堂鎮度假酒店、王平鎮運動康體旅游接待中心、南石洋大型度假酒店、百花山度假酒店等項目,推動齋堂鎮中坤山莊盤活利用。
18.打造“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集群
加快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加快推進潭柘寺陽坡園片區、王平鎮韭園片區、齋堂龍門溝片區、清水百花山片區等12個民宿集群建設;持續豐富“小院+”業態,擴大培育“小院有戲”演藝新空間,推動“小院有禮”建設成為常態化市集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演藝群落、基礎設施合理布局,建立以“精品民宿”為基底,以星級“小院”為骨干,以國家級“甲乙丙”級民宿為龍頭的精品民宿體系。
加速民宿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構建“門頭溝小院”共享服務平臺,組建民宿經營者聯盟,依據游客需求對民宿、餐飲服務資源進行實時調配;打造服務于民宿經營者的共享服務池,提供保潔綠化、餐飲供應鏈、設施設備維修管理等共享服務,營造便捷高效的經營環境。
提升“門頭溝小院”服務品質。強化“門頭溝小院”的規范管理與宣傳推廣,構建“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規范管理機制,促使存量項目合法運營、規范管理;鼓勵民宿主理人前來門頭溝創業,通過設立評星創優活動、設計大賽等機制,為優質民宿項目提供支持;定期開展民宿經營培訓,培訓內容涵蓋接待禮儀、客房服務、餐飲服務等,助力提升門頭溝小院服務品質;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定期舉辦民宿發展論壇、民宿推介會等,搭建成果展示、資源推介、交流互動的宣傳推廣平臺。
19.積極布局特色品質住宿
規劃布局帳篷酒店、戶外露營地、懸崖酒店、集裝箱酒店等個性化度假場所,借助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的設置,打造郊野露營的奇趣體驗。深入挖掘門頭溝區的自然生態、鄉村人文、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研學基地住宿設施,為游客提供舒適、衛生且便民的住宿環境。
(六)美食餐飲升級行動
20.推動鄉村餐飲做特做優
建設網紅美食街區,在爨底下景區打造“明清古韻·舌尖鄉情”沉浸式美食街區,在沿河城片區打造“邊塞煙火·長城味道”主題街區,營造彰顯歷史文化底蘊與本土美食韻味的特色就餐體驗;打造“京西好味道”美食IP,鼓勵支持“食在門頭溝”餐飲類特色小店、本土農家特色菜館開展店面環境煥新升級,通過優化裝修裝飾、照明系統、桌椅設施等,營造舒適的用餐環境;圍繞清水豆腐、韭園醬菜、泗家水香椿、鄭順齋醬肉等門頭溝傳統農家美食,創新推出有機素食宴、非遺主題宴、京郊農家宴等特色菜單,滿足時下健康飲食的消費需求;定期組織農家餐飲服務培訓,提供接待禮儀、服務流程、衛生管理等課程,推動餐飲服務標準化發展;鼓勵支持農家餐飲品牌化建設,通過開展“食在門頭溝”評選,聯合社交媒體發布門頭溝“美食地圖”,舉辦廚藝大賽等,加大本土品牌營銷力度。
21.推動城區餐飲高端發展
打造一批“主理人”料理。依托門頭溝山水景觀,采用山水融合的建筑設計、創新用餐場景、植入融合菜系,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就餐體驗。加大招引國際知名高端餐飲品牌。引入米其林、黑珍珠等榜單餐廳,依托悉曇酒店、紫旸山莊等高端住宿及餐飲設施,邀請國內外知名主廚、調酒師定期前來舉辦客座活動,服務于高端消費群體的餐飲需求。
22.完善景區便民餐飲服務
在景點景區內部及周邊設置菜品豐富、安全衛生、價格實惠的便民化用餐設施,聯合市屬大型連鎖餐飲企業,提供日常簡餐、接待宴請、定制團餐等服務,重點圍繞潭柘寺素齋、戒臺寺大齋堂、百花家宴等,服務于游客的日常用餐需求。
(七)文旅商業融合行動
23.推動商圈消費提質升級
培育打造彰顯京西特色的文旅商業綜合體。聯合知名文旅運營商,將京西特色的山水生態、文化本底、歷史古建等元素融入建筑設計和場景打造中,培育一批集旅游、文創、購物、休閑功能于一體的文旅商業綜合體,推動落地齋堂鎮華僑城項目、軍莊鎮濱河文旅商體綜合體、雁翅文旅綜合體等,為游客營造休閑趣味的文化消費體驗。
打造業態多元的特色商圈。用好“上岸”IP,著力將上岸商圈打造成潮流、時尚、智慧商圈;進一步發揮新開商業載體華遠坊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河灘商圈煥發活力;舉辦“購To門頭溝”等系列促消費活動,實現全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
24.推動文商旅體農融合發展
鼓勵支持“旅游+”業態縱深發展,積極推進休閑農業、科普研學、影視藝術、醫藥康養等業態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推進落實白瀑云景修復及農旅綜合體建設、門頭溝區軍莊鎮全國農遺良品展銷中心建設項目,增加多元化消費供給。
25.推動文化和旅游創意商品創新更迭
體系化打造門頭溝特色文化和旅游創意商品。梳理并挖掘門頭溝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色食品及農產品等資源,擇優進行品牌孵化與營銷,從外觀包裝、品牌文化建設、宣傳推廣等方面出發,將京西特色的文化標簽與時下消費者偏好的中式美學、極簡主義、多彩視覺設計等概念融合,講好門頭溝故事,凸顯京西文脈底蘊,培育一批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色本土品牌。
打響“京西文創”“京西伴手禮”知名度。結合時下熱點關鍵詞、流量事件、爆款IP等,高頻次推出彰顯門頭溝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創意商品;發揮利用小紅書、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的傳播能力,從海報設計、營銷文案、短視頻制作等方面出發,提升產品流量;通過搭建線上商城、拓寬電商零售渠道,推進產品線上銷售,盤活利用景點景區內部及周邊閑置空間,持續拓展線下零售門店。加快長城文化IP文化和旅游創意商品開發,布局一批長城IP特色文化零售店鋪。
(八)文旅品牌活化行動
26.創新全域文旅活動矩陣
體系化挖掘多元主題。梳理古村、古道、景區等重要區域的資源稟賦,以文化藝術、山水自然、康養運動、京冀特產、冬季冰雪主題為特色,各點位結合自身優勢,進一步細化主題,打造永定河鄉土文化節,辦好永定樓京西大集、妙峰山廟會、京西靈山大集等文化體驗活動;進一步謀劃非遺文化節、山水嘉年華等大型系列活動;進一步升級“氣象經濟”產品,打造“聲光電”“服化道”全面提升的“北京雪鄉”冰雪盛宴。
創新文旅活動形式。對領先旅游城市的同類型景區開展常態化監測,精準捕捉各地熱度高、口碑好的創新型活動玩法,以“首發首秀”、快閃打卡等靈活形式迅速引入本地條件適宜區域,形成大小活動穿插,特色與新意不間斷的全域文旅活動體系。
打造國際性活動IP。聯合國際旅游組織、鄉村發展機構、知名文旅企業等專業機構,與中國登山協會、中國氣象服務協會、騰競體育等垂直領域運營機構加強合作,面向國際舉辦高能級行業峰會、旅游展會、體育賽事。
27.深度鏈接各類興趣社群
以社群為切入點提升門頭溝文旅在徒步、騎行、攝影等細分領域活力,依托社群主理人專業運營及常態化社群活動組織,實現高頻次的活動密度,進一步拓展圈層、集聚人氣,帶動門頭溝文旅消費。與品牌方、俱樂部、KOL等合作豐富門頭溝社群生態,為社群提供辦公、交流、活動的公共空間,推出社群運營相關課程,全面助力各類社群入駐及孵化。
28.做大“門頭溝文旅”品牌影響力
打造多樣品牌矩陣。持續建設“綠水青山門頭溝”宣傳推廣品牌、特色農產品展示銷售品牌、對外招商引資洽談品牌、壯大集體經濟帶動品牌、溝域協同發展聯動品牌、精神文明建設引領品牌等6大品牌。
拓寬品牌營銷渠道。整合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兩微一抖一手一書”等社交媒體,手游、國漫等新型數字內容,實施全媒體營銷,并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交互式頁面、沉浸式高新視頻等新技術,全面提升營銷精準度及營銷內容質量,構建多元、立體、精準、高效、全面的門頭溝文旅品牌宣傳營銷體系。
創新品牌營銷方式。與巨量引擎等數字營銷機構加強合作,開啟長線城市話題運營,擁抱年輕群體梗文化,結合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聽勸型”“討好型”等熱梗,為門頭溝打造“人設”;策劃多個城市爆梗話題帶動門頭溝討論熱度;攜手各領域KOL,以視頻、軟文、直播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推動相關話題“破圈”。
(九)市場主體培育行動
29.培育壯大文旅運營市場主體
壯大區級文旅平臺企業。支持京西山水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等龍頭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外部引進、戰略合作等多種方式,聚焦祈福經濟、戶外經濟、非遺國潮、生態旅游、親子研學、“科技+”互動、低空運動等體驗類文旅消費主題,優化資源配置,重點補足項目謀劃、場景運營、消費點位打造、IP打造、文化傳播等能力短板弱項,全方位提高文旅綜合運營與服務能力。
培育穩定規上文旅企業。依托門頭溝文旅資源稟賦,篩選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文旅運營企業,制定培育計劃,助推達標上規。積極幫助門頭溝優質文旅企業對接戰略投資者、投資基金等,助推條件成熟的文旅企業積極上市。
加大頭部企業支持力度。整合文旅產業發展風險資金池、文旅農體產業復興基金、文旅產業災后重建政策資金等,為頭部文旅企業提供“一企一議”資金支持,補貼培育規上企業與上市企業,提升文旅產業質素。
30.加大文旅頭部企業招引力度
聚焦門頭溝優質文旅資源,積極開展央企、市屬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大招商,引進一批產業鏈標桿企業和標志性項目。加強中介招商合作,聯合等知名文旅運營商,定期舉辦招商引資實地考察與推介活動,分批次謀劃、推介重大文旅項目,對接投資方與運營商。對于頭部文旅企業來門頭溝進行重大項目投資的,門頭溝區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議”進行政策支持。
31.鼓勵“主理人經濟”發展
鼓勵青年人來門頭溝創業,開展“主理人”彩虹扶持計劃,通過舉辦鄉村創業大賽,吸引并培育一批本土特色化餐飲、民宿、零售品牌;加大招商支持力度,為新入住門頭溝的主理人料理、主理人民宿、主理人零售品牌等提供租金減免、裝修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支持村集體搭建“共創共建”機制,通過成立鄉村社區基金會,為來鄉創業者提供技能輔導、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多種培訓,同時提供低息貸款、創業補貼、創業保險和經營激勵等資金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組建門頭溝區全域旅游工作專班。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發改委、區文旅局、區規自分局、區園林綠化局、區水務局、區城管委、區交通局、區商務局、區農業農村局、區體育局、區經信局、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中關村門頭溝園管委會、潭戒景區管理處、相關鎮街以及京西山水公司等成員單位共同組成,通過定期召開小組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全域文旅重大項目相關問題,加強工作調度,突出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將行動方案重點任務整理形成工作清單,明確落實各單位權責分工。
建立健全文商旅體農融合發展機制。建立門頭溝區文商旅體農融合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由區級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相關委辦局、街鎮參與,定期召開月度工作例會、季度專題研討會,統籌領導文商旅體農融合發展的制度建設、發展規劃、政策制定、人才引進、聯合招商、項目推進、宣傳推廣等工作,強化跨部門協同,推動文商旅體農融合發展工作全區“一盤棋”。
(二)加強項目謀劃
積極謀劃包裝一批優質的重大文旅項目,制定形成項目線索清單,爭取納入北京市文旅產業項目庫。建立全域旅游“項目化推進”工作機制,落實從項目包裝、項目申報、招商對接、開發建設到運營管理的項目全鏈條工作,合力推進文旅重大項目的精準謀劃及高質量實施。
(三)拓展資金渠道
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類資金,加大市級支持力度,用于完善門頭溝區文旅基礎設施建設。用好轉移支付的各類產業引導資金、北京市市對區旅游發展補助資金中重點項目實施獎勵和貸款貼息等資金政策,加大對重點文旅項目的支持力度。
創新投融資模式。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原則,發揮利用投資基金、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資產證券化(ABS)等金融工具,規范開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投資人+EPC”等投融資模式,支持多種模式并用的創新融資路徑,進一步拉動社會投資。
(四)加強宣傳推廣
發揮中央及市級等各類媒體、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對門頭溝的特色景點景區、消費場景、打卡點位等進行營銷推廣,推動提升門頭溝全域旅游的全國影響力。積極開展合作交流活動,學習并汲取國際國內領先的文旅項目經驗,助力拓寬招商運營思路。
門頭溝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5年7月8日
分享到: